干电池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干电池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肥业革命引领化肥行业变革-【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8 14:54:43 阅读: 来源:干电池厂家

“肥业革命”引领化肥行业变革

在山东省临沭县,一个厂房林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每年都要向全国外销200多万吨化肥。这个经常被贴着高污染、高能耗标签的行业,在这里却并没有引来人们的抱怨。相反,这座工厂让很多农民幸福着丰收。用临沭县白旄镇周官庄村村民侯岭建的话说,这个园区运出来的产品,让他务农的感觉就像是“坐等收获”。

收获的当然不止侯岭建。这家为他提供化肥的企业,已第二次出现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名单中。今年1 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一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获奖证书颁发给了陈宏坤。作为公司副总经理,他代表的是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这本证书,也让金正大成为中国肥料行业首个获“技术创新工程”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科技创新、高效生态,代表了公司的核心价值。成为肥业科技先导者是我们的梦想,其所带来的行业变革、生态农业则是肥料界的‘中国梦’。”陈宏坤的获奖感言掷地有声。

到底是什么让侯岭建和许多农民笑逐颜开?又是什么让金正大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陈宏坤心中那个引领行业变革的肥料界“中国梦”依靠什么去实现?一切,都要回到他们共同的原点。

“肥业革命”撬动政策杠杆

4年前,侯岭建家中只有4亩地。面积不大,可不管农忙农闲,他都要耗在这几亩地上。农忙时给作物施肥,农闲时又要给土地追肥。花的钱、用的肥都不少,收成却不能如愿。种了几年地,这个症结让侯岭建头疼不已。

像侯岭建这样的情况,金正大农化服务专家芮文利并没少见。他作为公司高级农艺师,长期深入一线前沿,感触最深的是耕地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作物增产幅度放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

传统的尿素、磷酸铵等肥料由于养分单一、施用量大、追肥次数多,普遍面临利用率低的问题。据统计,2011年我国氮肥施用量2400万吨,因肥料利用率低,直接损失约1000万吨,折合人民币约340亿元。大量施肥所牺牲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更是难以估量。传统化肥还使得务农的劳力成本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直接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如何在肥料行业这个赛场上继续拼下去,不至于被累计起来的黄牌罚出场外?2002年,带着这种隐忧,还是化肥企业中小兄弟的金正大派技术团队出国考察。在国外,他们找到了那把足以让金正大在化肥行业站稳脚跟,并实现腾飞的“金钥匙”——缓控释肥。

“缓控释肥就是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在不同时期都能释放出满足作物的养分。”陈宏坤解释说,“就像是我们一日三餐,适时适量才能营养均衡。道理看似简单,但对整个行业的意义是革命性的。”

这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早已遍地开花。据了解,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在缓控释肥技术研究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他们生产的缓控释肥早已广泛应用在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当中。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我国就已经着手研究该项技术,但由于存在价位高、生产规模小等难题,一直在实验室中束之高阁。缓控释肥也因此有了一个绰号——“贵族肥料”。

把这个“贵族”从实验室的高台楼阁中请到田间地头,接上“地气”变成“平民肥料”,成了金正大人的当务之急。

“摆脱‘贵族肥料’的困扰,开发出能在国内大田推广,并且‘用得起、用得着、用得好’的缓控释肥。可以说,谁掌控这一关键技术,谁就抓住了未来肥料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陈宏坤说。

2006年,国内的缓控释肥生产销售领域几乎还一片空白,金正大就把赌注押在了上面,3月,金正大的第一条缓控释肥生产线建成投产。回忆当时的情景,陈宏坤坦言,这一步还是挺大胆的。但随后,国家层面对缓控释肥技术的政策指向,让金正大人吃下了定心丸。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一年后,“优化肥料结构”,“加快发展缓释肥”的语句出现在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2008年,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始在5个省份的6种作物上开展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至今,范围已扩大至24个省份,覆盖了粮食主产省的几乎所有作物。2011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缓控释肥首次纳入优先发展的产业;农业部首次将其列为主推技术;科技部还将缓控释肥相关技术,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

从2004年11月,引进山东农业大学5项缓控释肥专利技术,开始产业化开发,到2006年3月建成投产第一条缓控释肥生产线,再到此后几年在国家政策铺路下步步春风,金正大悄然变身,成为国内缓控释肥行业的领头羊。

7年前“吃螃蟹”,7年间砸钱研发,让缓控释肥这个“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7年后,这些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国内市场,金正大缓控释肥产品的占有率超过50%,产销量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产能居世界首位,销售收入也从8年前的10亿元迅速跃升到现在的百亿元,并成功上市。

“创新能量”融化技术坚冰

从一家生产复合肥的小企业,飞速成长为缓控释肥的领军企业,并成功跻身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个在外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跨越,在李博看来却显得理所当然。这个年轻人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目前承担着缓控释肥的相关研究课题。2010年,她博士毕业,拿到金正大的录用通知时,却带着些许犹豫。“企业都比较务实,不知道能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但她还是决定试一试。

打动她的,就是金正大拥有的两个国字头科研中心——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两个国家级科研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3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起草和制定了6项行业及国家标准,前后共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初的犹豫早已烟消云散,如今,李博已经完全融入到金正大当中。“学校里比较注重论资排辈,基础性研究很多。但在公司多做应用型研究,而且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牵头承担课题。”但更令她感到意外的是,金正大每年都拿出当年销售收入的4%投入到研发中。“对研发人员还有一系列激励机制,做研究就更有劲头了。”

“鼓励创新、全员参与、敢于创新、宽容失败”,这样的创新文化,迅速抓住了很多像李博这样年轻科研人员的心。“做研发失败成百上千次都很正常,但公司的研发氛围让自己想放弃都难,有时候吃饭、睡觉都在想用什么材料最合适。”金正大技术研发中心副总监李新柱博士说道。

然而,单靠企业自身的研发还远远不够。通过不断拓展研究渠道,吸引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知名院士研发团队等科研力量以合作或共建的方式参与,一条崭新的产学研融合之路逐渐清晰起来。

金正大的思路是,借助各自的优势完成不同的任务。基础研究与山东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合作开展。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进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还和袁隆平、朱兆良院士团队共建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主要负责研发新型肥料。公司自身拥有的研发中心则主攻产业化关键技术。最后联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各省农科院开展试验示范推广研究。

“归根结底,技术、管理、人才、文化、市场是相互联结的互动系统,这些环节的每一处创新,都内化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陈宏坤说,“在肥料行业,创新就意味着产品升级、产业提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关键。”

近几年来,根据每种作物的不同需要,12个系列上百种作物专用缓控释肥产品被陆续研发出来,其中玉米、小麦、生姜等几种作物专用缓控释肥,还实现了养分释放曲线与作物需求曲线的基本吻合。

从以前国际公认的“贵族肥料”,到真正实现应用于国内的大田作物。可以说,在缓控释肥的技术上,金正大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

“平民肥料”释放生态价值

尽管技术研究到位,使“贵族肥料”摇身变为“平民肥料”,但要缓控释肥真正发挥作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粮田生态,决定权还是在种地的农民手上。

侯岭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9年,自己第一次购入金正大缓控释肥,心情忐忑,又忍不住“试试”:“村里示范田效果好,自己坐不住了。”

带头建那块让侯岭建动心的示范田的,是金正大公司副总经理罗文胜,这位曾在百事、雀巢、伊利等知名快消品公司营销部门担任要职的公司骨干,来金正大没多久就发现,并不能完全借助“拿来主义”,将快消品行业的营销经验复制到肥料行业上来。

“简单来说,快消品的营销通常在4个方面发力,即产品、品牌、渠道和供应链,而在农资领域,因为农村市场是广阔而分散的,产品效果又很难立竿见影,加上农村消费者往往具有从众趋同的消费习惯,因此新产品很难从这4个方面找到突破口。”罗文胜说。

苦思冥想之下,看似毫无联系的家政服务行业却给了他启发。他发现,对于消费方式趋向实用主义的农民而言,以精细服务叩开市场大门也许会是一个好办法。由单纯“卖肥料”向提供“高产丰收”解决方案转变的“农政服务”营销理念,逐渐在他脑海中成形。

很快,侯岭建的村子里,建起了缓控释肥示范田。他家附近有了金正大农化服务中心,不出家门口就能买到肥料,享受专业技术指导。他还听说,如果买缓控释肥,还能免费使用“种肥同播”技术。这些让他越来越“坐不住”了。

“以前一亩地打七八百斤玉米,现在至少打1100斤,按收购价算,增收了400多元。”忐忑地选用缓控释肥和“种肥同播”技术的侯岭建,到玉米收获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真正寻到了“宝”。他仔仔细细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以往施一袋120元的复合肥,追两次氮肥 40元,外加雇工至少150元,加起来成本约310元。而现在只需用一袋170元的缓控释肥就够了,用上“种肥同播”技术,免耕直播,单粒播种,省种、种肥、省人工,一亩地光成本就省了近200元。

侯岭建感慨道:“细想好处就更多了。施肥少,土质不会退化;不追肥,挨热受罪的时代过去了;省劳力,农忙时一样打工挣钱。”

现在,尝到了甜头的侯岭建除种自家4亩地外,还承包了25亩。用他的话说,“感觉就像是坐等丰收,一年下来靠种地就能轻轻松松赚个几万元。”

缓控释肥的推广,在农民眼中是一种真真正正的实惠。而在金正大农化服务专家芮文利看来,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它的生态价值。

“低碳、高效已经成为肥料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以缓控释肥为代表的新型肥料,能够实现在用肥量减少 15%~25%的基础上,作物平均增产5%~10%,最高可达30%,其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不言而喻。”芮文利对传统肥料造成的问题深有感受。因此,在 2004年,当金正大有意聘请他来担任农化服务专家时,他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而在那时,金正大还只是个刚刚开始研发缓控释肥的小公司。

如今,金正大农化服务人员已壮大到1000多人,遍布全国26个省。这些农化服务专家,每天奔赴田间地头,免费为侯岭建这样的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测土配肥、科技下乡、专题培训、观摩指导等服务。“一年大约240天都在出差,除了西藏和台湾,差不多走遍了全国的土地,仅测土配方我们每年就为农民提供测土10万次,提供配方肥200多种,虽然很辛苦,但想到能为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出一点力,觉得值了。”芮文利说。

“科研养分”滋润美丽中国

和侯岭建、芮文利一样感受到切身变化的人还有很多。经过金正大的研发推广,目前,缓控释肥系列产品已在全国30多种作物上大面积应用,累计推广6925万亩,为农民新增经济效益146亿元。

尽管如此,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缓控释肥在国内肥料市场的份额还不足1%。这意味着金正大仅仅撕开了肥料市场的一道缝隙。而在国外,由于缓控释肥在增产增收、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都积极扶持缓控释肥行业的发展。2009年,美国还出台了国家补贴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缓控释肥的推广力度。

今年刚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通过政府补贴形式不仅减轻农民购买高效缓控释肥的负担,也会促进更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投身这一产业中。这意味着相对还很弱小的缓释肥产业将得到强有力的国家支撑。

在行业发展的机遇面前,金正大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万连步更多的是自省:“与行业内其他优秀企业相比,金正大的发展速度还不算快,产业链也不够完善。现在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勇于在创新中突破,才能迎来一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洗礼,并在为中国的大农业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在前不久,金正大耗资近1亿元建成的多功能科研楼正式投入使用。在科研楼一层,记者看到3000平方米的科研智能温室内,冬日的阳光“温柔”地照进来。玉米、小麦、水稻“成长”于取自全国各地的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等不同土壤中。油菜、西红柿在分类配方的缓控释肥作用下“帮助”绘制养分释放曲线。茄子、辣椒正通过最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栽培并借助以色列滴灌设备打“点滴”。

让技术创新扎根于企业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这是金正大长期规划里的关键一步。它的目标是始终领跑缓控释肥行业,让那个引领行业变革的肥料界“中国梦”早日能够现实,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浪潮,注入一股推动力量。侯岭建们脚下耕种的土地,也会因为这些“科研养分”催生的新型肥料,得以滋润,贡献出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注脚。

建阳订制工服

双城西装订做

枣庄工作服设计

北镇制作职业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