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电池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干电池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通胀呈逐级加大预警需关口提前

发布时间:2021-06-17 21:28:18 阅读: 来源:干电池厂家

通胀呈逐级加大 预警需关口提前

导读: 1997年之后的国内外经验证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既要关注通货膨胀,也要提防通货紧缩,因为通胀和通缩都会影响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现状信心和前景的判断、扭曲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阻碍 ...

1997年之后的国内外经验证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既要关注通货膨胀,也要提防通货紧缩,因为通胀和通缩都会影响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现状信心和前景的判断、扭曲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

当前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过热现象和各类物价指数的走势,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众说纷纭。从经济运行情况看,当前正处于由通货紧缩趋势缩小向通货膨胀压力增强转换的特殊时期。在此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压力,防范通货膨胀的出现。而要防范通货膨胀,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就必须正确引导通货膨胀预期,认清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和通货膨胀压力的来源。

一、当前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同以往,成因复杂

当前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既有经济自身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原因,也有货币快速投放的因素,同时也受到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首先,经济运行结构问题是决定性因素。所谓经济运行自身因素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是因为结构不均衡加剧。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经济运行中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投资总额名义增长率为26.7%,投资率达到40%。仅次于九十年代初期的经济过热时期,而对某些行业来讲则实际上是出现了投资过热。2003年钢铁、电解铝、水泥的投资增长率分别达到96.6%、92.9%和121.9%。加剧了原材料和能源的供求矛盾,对企业商品物价造成的压力不言而喻。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阶段。以投资为主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加大了投资增长速度与消费增长速度的差距。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者增长率之差为0.6个百分点,2001年为2.9个百分点,2002年为8.1个百分点,2003年扩大到17.6个百分点。结果在初级、中间和最终消费三类产品的价格几乎同时转为正增长的情况下,由于市场供求状况不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快,而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仍然供大于求。这就使得投资品价格既有上升的强劲压力,又有结构不平衡导致的价格惰性。

其次,投资和信贷的快速增长是重要资金因素。投资和信贷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使通货紧缩趋势缩小,并向通货膨胀压力渐强过渡的转折性因素。回顾1990年代中期至2001年间,我国投资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和价格涨幅都相对较低。而2002年下半年以来,投资和货币信贷供应发生变化,物价由负增长开始向正增长移动,波动性加强。在连续3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063、4296和6286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全社会投资总额达到55118亿元,增加11615亿元,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增加额。2003年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22.1万亿元,同比增加3.6万亿元。2003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同比多增0.9万亿元。

其三,国际商品价格上涨是重要的引致因素。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世界商品价格指数"(不含石油,按美元计算)继去年12月上升2%后,2004年1月份该指数平均较上月再升3.9%。按英镑计算的路透社"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继去年12月上升1.4%后,今年1月份再升1.9%。去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达到8512亿美元,比前年增长37.1%。出口大出,进口大进,全年进口原油9112万吨,增长31.3%,钢材3717万吨,增长51.8%,必然受到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例如2003年全球钢材价格暴涨66%。伦敦金属交易所铜现货交易价格去年5月份到今年2月20日的9个月里价格上涨83%。而OPEC认为2003年石油平均价格是28.10美元;布伦特石油期货价格达到28.48美元,上升19%,达到20年来最高价。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国内原材料价格随涨,使国内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由于投资增长快速和结构扭曲的二重性,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呈现出某种复杂性。例如:在消费物价压力中,既有促使其上升的因素(如粮食价格、住房价格等),也有促使其下降的因素。在推动企业商品价格总体上升的因素中,上游产品普遍有所上升,而一些下游产品却回升缓慢或有所下降。在影响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因素中,既有国内投资需求的拉动因素,也有国际商品价格上升因素。也就是说,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渊源是错综复杂的,是国内外因素的混合、结构周期的混合、投资融资的混合。因此,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的不同判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通货膨胀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股市的大幅上涨,而目前我国股市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性上涨后出现了调整的态势,似乎并不能表明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但深入观察不难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如悬而未决的全流通问题、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等等。而居民储蓄的巨大存量、各大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充裕(如社保、保险等)则说明市场行情的上升迟滞还存在投资信心因素的阻碍和对资金流动、价格传导的某些政策性制约。

二、认清新时期通货膨胀压力的特殊表现,防止通胀的关口需提前

按照古典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前者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带来的物价水平的变动,后者又分为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两种情况,指由于工资和利润因素造成总供给曲线的位移,从而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无论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或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其中必然有货币信贷因素,至于信贷总量的大小,取决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然而,古典通货膨胀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尚未完结,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的特殊时期的物价变动情况,例如过快的货币信贷投放并未迅速传导到价格上,企业生产价格的上升也并未直接传导到消费物价上,而且预期的作用已经远超出经济金融运行本身的实际状况。新时期通货膨胀形成不会像在短缺经济时代那么直截了当,在市场供大于求、企业自主性增强的条件下,要有一个磨合过程,一个传导过程,一个势能积聚过程,从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来说还有一个观察判断的过程。这样一来中央银行就有可能将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防范关口提前,即不必等到通货膨胀形成而将其缓解在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过程中。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认识,讲求对通货膨胀压力的警惕性,讲求调控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此,有必要提出一个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的通货膨胀压力观,它特指物价水平由负增长走向正增长,进而走向温和上涨,最终走向物价全面大幅上涨的三级增压过程;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企业商品生产价格上涨,最终推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三级传导过程;它涵盖通货膨胀压力苗头、通货膨胀压力积聚和通货膨胀爆发的三级扩展程序。该理论不是简单地将通货膨胀与消费物价上涨直接相联系,而是与潜在通货膨胀变为现实通货膨胀可能的随机实现过程相联系。它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明显区别是:从出现通货膨胀苗头到通货膨胀实现有一个压力积聚的中间过程。在压力苗头时期,虽可见微知著,但人们对压力的认识不易统一,调控部门难下决心;而把握压力积聚时期,重在事前预警和风险缓解,将使通货膨胀实际发生概率最小化。对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警和调控的效果远胜于通货膨胀压力转化为事实通货膨胀后的大张旗鼓地调控治理。

这个通货膨胀压力观的立足点,不是对业已形成通货膨胀态势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而是发现经济运行中可能积聚通货膨胀压力的因素及其早期缓解措施。它强调的是,必须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因素,在消费需求不足情况下要关注投资和生产价格的上升压力,在投资领域应该关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对物价上升的压力,在生产流通领域应关注企业商品价格的波动压力。调控部门必须秉持随时跟踪调查、及时预警提示和适时缓解防范的态度。这也正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中央银行的科学预见性和前瞻性之所在,也是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防范关口提前的理论基础。

三、观察通货膨胀形势的方法与角度需要调整

当前对于通货膨胀的认识有一些差异是正常的。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不是太快,未来也不会大涨,言外之意只有等到生产价格传导到消费价格领域,才可以谈论通货膨胀压力问题。我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这种观察通货膨胀形势的方法需要研究。

首先,在新时期消费物价指数已经不是考核通货膨胀的唯一指标。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通货膨胀,应该不同于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通货膨胀,因为那时皆属于短缺经济时期,人们收入不高,供给不足,投资稍许放大,即可影响消费物价,因此那时考量通货膨胀的唯一指标就是消费物价指数(当时多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表示),或许可以直接称之为"消费型(短缺型)通货膨胀"(在国家控制价格时期又称为"隐性通货膨胀")。而现在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又开始重化工业建设时期,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表现形式(包括压力形式和实现过程)就会有所不同,而且要更加复杂。消费物价的变动显然不能反映全部经济活动,由于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投资、生产链不断扩展,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自我循环功能的"生态络",这就使得价格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企业商品价格和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持续性上涨将成为新形势和新条件下通货膨胀压力的突出表现,或许可以将其概括为投资型(或结构型)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缓解投资型通货膨胀压力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急刹车"和"一刀切"都不可取的前提下,投资需求扩张、结构性过热和企业商品价格的总体上涨将会有一定的持续性,无论是否会迅速传导到消费价格领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既然当前主要是生产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就需要控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以免其逐步向消费物价传导,促成物价的全面持续上涨。我们既不能因当前的消费物价的温和水平而忽略在投资和生产领域的物价上升压力,也不能因核心物价较低而忽略非核心通胀的衍射效应。

第三,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成为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因素。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有时比实际物价上涨的作用还大,即不用等到通货膨胀实际显现,通货膨胀压力就已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就已开始影响经济运行;而当公众普遍存在价格上涨预期时,经济行为主体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潜在通胀压力随即就会变成现实通胀。它已成为一种敏感性指标,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与完全的理性预期是有差距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公众对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尚不能充分理解时,更容易形成通货膨胀预期。为说明通货膨胀预期作用,一个相似的例子是一段时期以来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种预期促使一些投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给人民银行货币调控带来了挑战,若不加以对冲操作,就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近期外界对央行加息有所猜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公众对未来的物价上涨可能超过银行的存款利率的预期。在此情况下中央银行为稳定币值所能做的就是关注通货膨胀压力、消除通货膨胀的预期。

缓解通胀压力应是货币政策重点

当前,既然通货膨胀压力客观存在,随着通货紧缩的逐步消解而着力加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和缓解,应当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

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始于去年第一季度,防范于去年年中,并随之出台了许多应对措施。去年第一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成为自1996年一季度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季度。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就此指出,"2003年初物价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引起有关各界的关注","我国物价总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会继续保持正的增长"。可以看出央行开始觉察到通货膨胀压力的苗头已经出现。同期在央行一份关于金融稳定运行的报告中指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某些行业"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从长远角度看,这部分(行业)的贷款风险较大。"非典过后,央行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又指出:"目前,生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房地产价格快速回升,要防止出现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形成资产‘泡沫’的危险",并提出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政策意向:"适度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防止通货紧缩"。而央行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至此,央行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判断已经形成。

针对部分行业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苗头,央行率先采取了引导措施。2003年6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的通知》(简称"121号文件"),对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此外,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流向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

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控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货币因素,从2003年9月21日起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

以上就是技术人员给大家分享的如何提高电子万能实验机的准确性及该实验机的保护保养相干知识

同时,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适时收回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去年央行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7226.8亿元,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今年初到3月10日,共发行央行票据20期,3000多亿元,若加上债券回购业务,今年以来共回笼货币资金5000多亿,力度持续加大。

就目前而言,央行一系列措施对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调和微调,其作用和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

央行既要关注当前的通胀压力,也要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这是因为,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滞,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传递到消费价格上也需要一定的时滞,而通胀压力转移到诸如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中形成资产"泡沫"的时滞可能更长,但如果等通货膨胀明显出现和资产"泡沫"形成,对经济的破坏程度和治理的难度就更大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显得更加重要。

非常可喜的是,现在相关部门和行业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举措,抑制地区、行业的投资过热和结构不均衡状况。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要求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的过度投资;证监会控制上述三个行业的市场融资;银监会正在检查五个热点行业的信贷资金投放情况,等等。各部门的行动实际上是为抑制投资过热、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采取的釜底抽薪措施。另外,一些地方、行业依据科学的发展观,对所在地区、行业已经出现和行将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也开始采取措施,保持警惕。可以说,当前宏观管理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缓解通胀压力的协调、合作机制。这显然会提高各方对通货膨胀压力风险的认识。

在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上,要正确引导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以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去年央行所采取的预调是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先导,制定适宜的2004年的货币信贷供应指标是调控经济运行保证物价稳定的政策延续。近期央行负责人关于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压力的讲话是对社会的风险提示。这些都将对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产生正面影响。

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还要注意宏观调控手段的审慎运用,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既要注意通过包括货币信贷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来解决,也要注意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均衡经济发展来实现。必须看到经济结构调整并非一日之功,治理经济的结构性过热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还要注意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换言之,今后央行仍然会综合运用多种调控工具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但要综合考察对我国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注意我国仍然存在着某些通货紧缩因素的实际情况。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央行和有关部门调控措施作用的发挥,2004年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认真实施,有希望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一定经过加息调率,也可引导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压力,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地发展。

[视点] 通胀压力表现明显

从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很好,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1%,今年第一季度有可能继续达到9.3%的较高增长水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处于重要关口,一些行业和部门投资过度和重复建设十分明显,物价上涨趋势也鲜明可见。宏观经济调控失去力度将会导致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调控发力过度将会使经济重新陷入通货紧缩覆辙。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理论表明:在需求旺盛,物价总水平持续较快上涨时,要关注和抑制通货膨胀;而在需求疲软,物价总水平持续负增长时,要注意防止通货紧缩。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要同时关注通货膨胀压力和防止通货膨胀出现。也就是说,尽管对于我国通货膨胀是否已经出现,可能还要观察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情况和物价走势才能准确定论,但我国已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却是勿庸置疑的。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有必要区分"通货膨胀压力"和"通货膨胀实现"两个概念。这里所说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指通货膨胀能量的积聚和蓄势待发,物价水平在可承受范围内部分或整体上升;而通货膨胀实现则是指各类物价指数大幅攀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且加速势头难以抑制。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指标表现相对温和,分类物价指数正在持续上升,但还不是全面大幅度上涨,因此尚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下面各类价格指数可以从不同角度说明通货膨胀压力的现实存在。

1、居民消费价格(CPI)波动性上升。2003年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续小幅平均正增长0.6,表明通货紧缩趋势初用收缩特性最稳定的塑料成形塑件的尺寸公差可选用110、120和130组步受到抑制;9月份开始CPI开始快速上升,月环比分别为1.2%、0.9%、1%和0.6%,同比增幅在去年12月为3.2%。;今年1月份同比增长仍然是3.2%,2月份为2.1%,与1月份比,下降0.2%,但食品价格仍然上涨5.6%。物价上涨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农产品价格出现了上调趋势,2003年粮食价格上涨2.3%。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根据目前相当低的粮食库存水平,2004年粮价的上涨可能在5%左右或者更高,CPI中食品的同时也是英国政府掌控经济机遇平均比重估计在1/3左右,因此仅2004年粮食价格上升就会推动CPI上升1.7个百分点(见图1、2)。

2、企业商品价格快速上升。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消费品零售额高17.6%。在投资需求的强劲带动下, 2003年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4.8%和2.3%。2004年1月份,与去年同月相比,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4%。另据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间商品批发价格(CGPI)变动情况显示,企业商品价格已经连续13个月上升,2003年第四季度和今年1月份,连续5个月以高于CPI的速度增长;1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较上月上升1.2%,较上年同期上升6.7%,上涨较快(见图3)。

数据分析表明,近年来从工业生产价格上涨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过程已经较过去拉长,传导时滞有所延长。19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多数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最终消费需求不旺,难以拉动价格水平总体上涨;但是,伴随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产品等重化工业的扩张性发展,工业品价格内部传导进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快速攀升,使我国企业商品价格进入较快上涨过程之中,资源约束矛盾加剧,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3、投资品价格加速上涨。200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增长率为1%,第3季度升至1.5%,第4季度更是达到了2.2%。房地产投资已连续六年以双位数高速增长,去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0106亿元,同比增长29.7%,远远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9.1%的增速,也超过26.7%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03年房屋销售价格按季度分别上涨4.8%、4.9%、4.1%和5.1%,分别比上年同期高0.5、1.3、0.1和1.6个百分点。

4、GDP缩减指数跳升。综合反映通货膨胀压力的GDP缩减指数变动率,2000年为0.8%,2001年是0%,2002年是负1.2%,2003年上升到4.5%,这几乎可以表明通货紧缩结束,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显现。

通辽制作工服定做
六盘水西服定做
接骨螺钉性能测试仪